東吳始祖武烈皇帝孫堅(155-191),字文臺,漢族,吳郡富春(今浙江杭州富陽)人。東漢末期地方軍閥,著名將領。史書說他“容貌不凡,性闊達,好奇節(jié)”。是大軍事家孫武的后裔,漢末群雄之一,三國中吳國的奠基人。曾參與討伐黃巾軍的戰(zhàn)役以及討伐董卓的戰(zhàn)役,后與劉表作戰(zhàn)時陣亡。因官至破虜將軍,又稱“孫破虜”。其子孫權即為孫吳的開國皇帝。孫權建國后,追謚孫堅為武烈皇帝。
這個,算是孫堅的一點基本資料,其實孫堅的一生,并沒有太多的出彩出處,可能這跟他比較短命有關系。
孫堅,應該說是自中平元年討黃巾賊開始名揚天下的,至十八路諸侯而討董卓后,因為董卓的一句話,而更是名聲大燥。
然而,孫堅此人,名聲上確差不太好,而且,個人推斷,孫堅就是個武夫,而且是幾乎都不懂政治,只知道一點投機的武夫。
他自領長沙太守后,接著就殺了荊州牧王叡,殺王叡這個時候若是說孫堅是為了忠義的話,那殺南陽太守張咨就完全是為了投機了。
因為什么?因為當時在南陽的還有袁術。
袁家四世三公,袁術為虎賁中郎將,占據(jù)南陽,但當時的袁術確只有小小的一塊地盤,南陽戶口百萬,乃是中原里有數(shù)的殷實大郡,袁術想占為已有,可是,他又顧忌自己四世三公的名頭,不能強殺現(xiàn)有的南陽太守張咨,所以只能讓孫堅這個想要投靠他這位四世三公的武夫去殺。
說到這里,我倒是想到一點也可能是孫堅在殺荊州牧王叡的時候,就已經是得了袁術的暗示了。
猶記得前文,我還在說孫堅在殺王叡的的時候當時是否是懷著一顆忠誠的心的,我當時還信誓旦旦地說是懷著忠誠之心的,如今推斷來,想來,當時的孫堅,就已經是與袁術溝通好了,袁術占據(jù)南陽,然后孫堅又殺了荊州牧,以他袁術四世三公的名頭,自然是能占盡整個荊襄九郡這等肥饒豐腴之地的。
我們再看看歷史評價:
陳壽:“勇?lián)磩傄?,孤微發(fā)跡,導溫戮卓,山陵杜塞,有忠壯之烈?!?br/> 裴松之:“于興義之中,最有忠烈之稱?!?br/> 董卓:“孫堅小戇,頗能用人,當語諸將,使知忌之?!?br/> 劉艾:“堅雖時見計,故自不如李傕、郭汜?!薄皥杂帽蝗缋顐?、郭汜。堅前與羌戰(zhàn)於美陽,殆死,無能為!”
陸機:“權略紛紜,忠勇伯世,威棱則夷羿震蕩,兵交則丑虜授馘,遂掃清宗祊,蒸禋皇祖?!乙?guī)武節(jié),未有如此其著者也。”